【学术总结】生物制剂——急、危型强直病例“架桥”方案学术共识会圆满召开!
8月27日下午,一场围绕“生物制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利弊、疗效评估标准”的学术共识会在中国·郑州召开。出席本次学术交流会议的有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蔡剑飞教授、郑州强直医院杨红杰院长、郑州强直医院周国良院长等多名强直性脊柱炎领域诊疗专家。会议旨在帮助不同病情阶段的强直患者精准用药、评估疗效、规范治疗,达到更理想的效果。下面,一起直击现场——
议题一:生物制剂的适用人群及利弊分析
会议伊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蔡剑飞教授针对《生物制剂的适用人群及利弊分析》进行了学术演讲:
蔡剑飞教授表示:生物制剂并非人人都能使用,更倾向于急性期、危重期的强直患者控制炎症的过渡治疗,即便如此,患者在使用过程中也需定期复查,避免炎症未祛尽、致病情发展。
议题二:生物制剂使用期间疗效评估标准
周国良院长则针对临床强直患者最为关心的生物制剂疗效标准方面进行了学术报告:
周国良院长指出:生物制剂在强直急性期、危重期的疗效有目共睹,但想要判断生物制剂的实际治疗效果是否达标,仅看疼痛缓解与否并不够,还要综合体征、影像学进展、停药后是否复发来综合判断,需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在专业医生的综合评估下,判断疗效及是否需要调整方案。
议题三:实例解析生物制剂效果不佳型病例诊疗方案
杨红杰院长在学术会议最后针对“使用生物制剂效果不佳患者”提供了对症解决方案:
杨红杰院长表示:临床上,强直患者出现药效不佳情况,主因在慢性发展期,无菌性炎症长期侵蚀局部关节,致使局部粘连、骨损伤等难题出现!此阶段,仅单一使用生物制剂,难以有效控制病情。因此,还需在用药基础上深层祛炎、局部微创松解粘连与骨质修复治疗,松解粘连、打开间隙、促进骨质愈合。同时进行全身免疫调节,阻断炎症再生,减少药物依赖。
学术总结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生物制剂对于急性期、危重期的强直患者的炎症控制、疼痛缓解上,是优于普通抗炎药物的,符合临床指征可以使用(如炎症指标过高、使用两种抗炎药超过4周效果不佳、累及髋关节病变、反复发作的虹膜炎)。但生物制剂效果是否达标仍要综合体征、影像学、停药复发等问题综合判断,当急性炎症引起的疼痛被控制后病情进入慢性进展期,应注重全身免疫紊乱调节,避免炎症再生,降低药物长期依赖,同时,如受限、驼背症状未有效缓解,应结合局部对症治疗。因此,综合来看,生物制剂是急性期、危重期强直患者的一种“架桥”方案,而非系统治疗方案的全部,不同时期的患者应理性看待、辩证治疗、综合评估,才能获得更全面和长期的效果。